2017年4月15日,“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于成都开幕。15日下午举办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与外语教学发展”分论坛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会议现场气氛热烈。

    “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与外语教学发展”分论坛共有8位专家做主旨发言,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论坛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周烈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助理杨阳副教授主持。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刘曙雄教授发言题为“‘一带一路’与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例”。发言中强调,中巴两国之间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的关系,为实施中巴经济走廊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巴基斯坦与其他邻国间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关系、宗教极端主义在这一地区的影响以及与国内安全形势密切相关的民族问题等仍是不可忽视的负面因素。“中巴经济走廊”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示范性项目,其建设对包括设立专业点数量、教学资源配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在内的乌尔都语专业建设和乌尔都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北京大学刘曙雄教授发言

 

    大连外国语大学孙玉华教授发言题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视域下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孙玉华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构建与现实推动,受到各国政府与学界的关注且研究成果丰富,但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视域下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却落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发言强调应从战略高度认识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三大支柱内涵,从人文交流的前瞻性、基础性、制约性功能出发,分析“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条件下中国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尝试从“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合作入手,探讨能够满足“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合作需求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大连外国语大学孙玉华教授发言

 

    西安外国语大学王军哲教授发言题为“以提升国家外语能力为宗旨的跨文化交际外语人才培养”。王军哲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给外语教育带来了机遇,更带来新的挑战,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外语教育战略。“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求我们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地与沿线国家开展深度互动,而在此互动中,跨文化交际外语人才不可或缺。外语教育不仅要满足各类高端外语人才要求,而且要满足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经验的需求。外语教育应以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为宗旨。在实现此目标中,外语教育需要健全国家系统化机制,采取多元化途径、协同培育复合型外语人才。

西安外国语大学王军哲教授发言

 

    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发言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与外语教育发展”。王铭玉教授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国家21世纪的发展大战略,它是依据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面临的形势以及所具有的优势条件而提出的;其内容丰富,地域广阔,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五通”,而“五通”要通畅无阻,一定要“语言互通”,它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前提。“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语言战略的构建,首先要关注语言规划和外语政策。需要国家出台相关语言政策,鼓励高校合理有序、错位互补地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语种,设立非通用语人才专项培养经费,制定非通用语种人才特殊招生政策。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亟需提升语言服务水平,一方面迫切需要提高语言服务业的地位,建立“一带一路”国家或区域翻译联盟;另一方面要引入语言服务的新模式――语联网,构建八种语言服务的平台,解决语言这个“跨境”的最大瓶颈。

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发言

 

    宁夏大学王辉教授发言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及其启示”。王辉教授的报告主要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官方语言谱系分类、主体民族语言、外语及少数民族语言五个维度,梳理并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状况;从语言立法、宏观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政策三个维度,梳理并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政策的总体情况;并就中国如何实施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战略和语言服务提出思考和建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丰富,语言状况复杂。沿线国家重视语言问题,语言使用和语言政策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多数沿线国家都比较重视宏观层面的语言规划,通过显性的语言政策处理主体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的相互关系及其使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互联互通应该是双向的。要充分重视语言需求的调研,用对方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提供语言服务。语言服务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密切配合。

宁夏大学王辉教授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刚教授发言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欧洲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思考与策略”。赵刚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中国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外语非通用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作为国内最集中开展欧洲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单位,积极应对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新期待。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入思考,充分调研,一方面继承北外优良的外语教学传统;一方面努力拓宽思路、创新举措,为培养出能充分胜任“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欧洲非通用语人才而不懈努力。发言着力介绍了近年来北外在这方面所采取的一些新措施。

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刚教授发言

 

    海南大学金山教授发言题为“‘一带一路’战略下海南省外语语种布局策略探讨”。金山教授首先介绍了当前海南外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即所能对应的语种不仅数量少,水平也相对较低,很难适应战略需求。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有必要对海南省外语语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金山教授提出了五点策略:1.设立外语语种布局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筹规划,科学管理。2.从政策层面对小语种专业予以支持。3.从战略和市场需求出发,从四个层次进行外语语种布局。第一层次为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第二层次为马来语、越南语;第三层次包括泰语、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葡萄牙语、斯瓦希里语;第四层次为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4.海南省的外语语种布局目前应以第一二三层次语言为主。对第一、二层次的9种语言,应尽量开设本科专业。对第三层次语言,各高校可分工协作,以第二外语或公选课的形式布局。5.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以各语种专业为依托,设立国别或区域研究机构,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

海南大学金山教授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晓萌教授发言题为“‘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与亚非非通用语语种建设及地区研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需要大量相关区域和国别的语言人才和研究人员,一方面服务于国家战略,另一方面对相关区域国别的教育、语言文字、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政策等开展深入研究,这对我国外语教育尤其是外语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孙晓萌教授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在亚非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和地区研究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例,提出亚非非通用语语种建设及地区研究的“北外亚非模式”,即以培养国家亟需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从亚非非通用语语种群建设、地区研究学科布局、非通用语人才国际化培养为着力点;通过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材建设、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学科布局等路径,最终实现深化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内涵,打造“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晓萌教授发言

 

    最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周烈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周烈教授表示,外语院校教师要培养中国特色人才,重视人才全方位发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周烈教授发言

与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