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顾并总结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70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高端论坛暨《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新书发布会9月6日在京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教授致开幕辞,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刘利民会长,教育部高教司徐青森副司长出席论坛并讲话;包括本书部分作者在内的数十位新中国外语教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引领者在论坛专题研讨中发言。

论坛回眸外语教育发展历程,讲述外语教育励志故事,梳理外语教育发展脉络,总结外语教育成功经验,谋划外语教育未来发展,受到多家媒体的跟踪报道,得到外语界专家教师的广泛关注。

论坛专题研讨由外研社总编辑徐建中主持。亲历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变迁的专家学者、院校领导、外交家与文化出版人士先后发言,从不同视角探讨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成就与问题,对新形势下外语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方向提出建议,为中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智慧。

 

 

海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尹卓少将

尹卓少将结合自身求学经历,强调外语教学应重视以下三点:1)外语教学要关注对年轻学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家国情怀扎根在学生心中;2)学习外语的学生一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将其运用到分析、判别、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3)外语教学要注重让学生学习历史,既要学中国历史,也要学世界历史:全面了解中国历史,有助于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学习世界史,了解国际体系的形成发展,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事务中更好地为国家民族服务。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 梅兆荣先生

梅兆荣先生从外事工作对外语人才的政治和业务要求出发,发表了对外语教学的看法。外事工作者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定力、维护国家权益的勇气和担当至关重要。外语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和外国人的交流中有两项任务,一是了解对方,二是宣传自身,在这一过程中,扎实的外语能力是基础,敢于表态、敢于担当的政治定力更为重要,因此国际组织人才一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要清晰明白。当下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外语教育应积极调整,提升外语学生对国际形势的了解,培养外语人才的政治性,迎接挑战,服务国家。

 

北京外国语大学 胡文仲教授

胡文仲教授指出北外是一所有着优秀革命传统的学校,一直以来,北外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办学方向。针对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北外当下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端外语人才,包括能够胜任国际组织工作的人才,能够服务政府外交等工作、服务中外文化交流的高级翻译人才。胡教授强调高端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工作来实现,如在招生环节遴选更加优质、更具语言天赋的学生,制定更加科学的专业培养方案,将学生派往国际组织中实践锻炼等。培养高端外语人才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发,制定整体的、长远的外语教育规划并付诸实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黄建华教授

黄建华教授对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以下见解:1)希望提高对外语工具书作者、编者的重视程度,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一事业;2)作品外译要有高标准,不外译则已,只要外译,就必须有高水平的母语水准把关。同时,切忌急于求成,可尝试稍译一些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的内容,吸引英语母语者来翻译我们的内容;3)外语专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同时致力于培养兼具高水平外语能力和先进技能技术的跨界人才,黄教授希望北外能成为这方面的先行者。最后黄建华教授对中国外语事业的蓬勃发展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道义编审

刘道义编审回顾了中国外语教育的历史脉络,阐述了从清末至今不同历史时期外语教育发挥的作用。过去,外语教育更多承担的是其工具性的作用,与外交、军事、科技发展等需求紧密结合,而当下外语教育的人文性、育人作用得到了明确,其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立德树人。中小学外语教育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目前我国的基础外语教育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教育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师资水平比较差等;在教学法方面需要进一步突出中国特色,研究如何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另外,基础外语教学中如何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处理经典传统与创新的矛盾等问题也需要思考,需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克服左右摇摆的现象。

 

原劳动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国际劳工组织性别平等局首任局长 张幼云女士

张幼云女士表达了对母校北外的深厚情谊,提出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外语教育应回归教书育人的传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高端外语人才。她以国际组织工作为例解读道,“家国情怀”应是更为广泛的概念,作为一个国际公务员,爱国是前提,但并非不断强调“我要为中国争取利益”,而是作为中国的代表参与全球治理,让中国的国际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符合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培养家国情怀首先需要了解国情,了解中外历史。因此,外语教育应注重培养开放性思维,古今中外,兼容并蓄;外语教育的过程应是学生进一步完善人格、塑造三观的过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 薛建成教授
 
薛建成教授就师资力量和外语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出建议。针对国内师资水平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薛教授建议北外成立全国外语师资培训学院,目前国内教师进修机制拘泥于出国留学,应进一步发挥国内专家力量,助力师资建设。同时,薛教授指出师资培养要与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相结合,制定长远规划,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的人才培养需求。薛教授还提到了教学中忽略“讲中国故事”的现象,他强调学生不仅要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更要首先了解中国的情况,能用恰当的语言、流畅的逻辑表达正确的观点。同时,薛教授也指出5G时代,外语教育也要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做好教育与技术对接。
 
 
北京外国语大学 文秋芳教授
 
文秋芳教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两点重要的发展变化:其一,外语学界从关心个人外语教育能力转变到关心国家外语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外语学习的人数和外语教育覆盖的语种数量,还包括外语人才的质量,能否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其二,从关注外语教学到关注外语教育,一字之差体现了育人的重要性。语言不等同于课程,语言具有工具性,但课程不只有工具性,还承担着育人的使命。只有明确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外语课程、外语教育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中央电视台教育专题部原主任 冯存礼先生
 
冯存礼先生回顾了中央电视台录制电视广播英语课程的历程,指出语言是国家对外交流、经济发展的桥梁。教师、出版者、媒体人担负着普及语言教育的职责与使命,应紧密团结,共同奋进,在促进外语学习大众普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中央电视台通过电视普及语言教育的过程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外研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冯先生对此表示肯定与感谢。他同时认为《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的出版意义非凡,是“有责任心的人做了一件对国家有意义的事儿,对年轻人有意义的事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龚亚夫研究员

龚亚夫研究员从基础教育视角解读了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龚先生指出,国内基础教育仍专注于应试,我们应全面透彻地了解国外的基础教育,如他们的人才培养方式,他们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龚先生认为当前国内外语教学仍旧没有跳出《欧框》,但它已不符合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中国基础外语教育任重而道远,外语教学、育人方针都应进行本质上的变革。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亚太出版商联合会副主席 李朋义先生

李朋义先生分享了阅读《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的三点体会:1)该书总结了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的发展,囊括了数十位新中国外语教育引领者的外语教学、学习经验。鉴古观今,以史为镜。2)书中所含的大师之智、大学之道等对未来的外语教育具有启迪作用,使人深感外语教育任重道远。3)外语教育出版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坚持立德树人;控制总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出版精品;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紧随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展趋势,与技术融合发展。

 

南京大学 王守仁教授

王守仁教授主要阐述了高等外语教学的发展现状。王教授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经历了语种布局调整的起起伏伏,始终不变的是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定位的初心。高校外语课程具有应用性和学术性的双重特色,其中公共外语更多体现工具性,专业外语和研究生教育学术性特色显著,我们不能对高校外语教育内部差异视而不见,而应区别对待。在建设“双一流”背景下,一流专业的建设要依托内涵更为丰富的一流学科的建设,学科优势要转化为专业建设优势。另外,王教授强调跨文化教育是中国外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中国的一流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跨文化能力,连接中外双向融通,实现话语方式转换,能够讲好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立场。

 

天津外国语大学 修刚教授

修刚教授表示,本次论坛的召开及《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的出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外研社对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贡献,更是全中国专业外语教育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献礼。修教授指出,中国专业外语教育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当下以人工智能、公共外语替代专业外语等论断,中国专业外语教育应该强调人文教育的回归;充分重视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任务;走向全人教育,在培养外语技能的同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 隋然教授

隋然教授首先肯定了外研社出版《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的时代意义,赞扬了外研社坚守出版质量、大力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随后隋教授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发展之路,指出我国近几十年的外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这要归功于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学校、专家及学者的巨大奉献。而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与外语教育形势的变化,中国外语教育应如何发展仍值得深思,中国外语教育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仍必不可少。

 

北京外国语大学 孙有中教授
 
孙有中教授评价《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一书的出版堪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的里程碑,并从三个角度分享了他对本书的理解:1)全书视野宏阔,全面覆盖外语教育70年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2)饱含真知灼见,邀请多位外语教育发展的亲历者亲述经历,其中传达的外语教育人才培养智慧让人受益匪浅;3)囊括大量珍贵史料,邀请中国外语教学70年见证者及其学生讲述珍贵的发展历史,很多是抢救性文献,具有非常珍贵的口述史价值,对下一步研究中国外语教育70年具有重大意义。
 
 
北京大学 宁琦教授

宁琦教授表示《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一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70年的维度给中国外语界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如一盏灯塔激励我们前行。书中外交家从不同角度评价外语教育,出版人士从不同视角观察外语教育,既总结了70年来外语教育对世界、对新中国、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贡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专家学者从学术建设角度讨论外语教育,总结并反思如何建设更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外语教育,不仅引领中国外语教育的未来,也引领着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 张勇先教授

张勇先教授充分肯定了《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一书出版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全国外语教师都应该了解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历史,牢记我们来自何处,了解我们将往何处去,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张教授也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外研社多年来在外语辞书出版、教材出版等方面为外语教育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

东北林业大学 乔凤合教授

乔凤合教授指出新时代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培养懂政策、精外语、勇担当、知古今、晓中外、分口径、善沟通、易合作,有家国情怀,能够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以推进合作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科学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外语教育要根据新形势,培养学生外能中用,语能动人,教广博识,育全人才,更好地为国家战略发展与建设服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田兵教授
 
田兵教授结合自身使用外语教材、外语辞典以及接受外语教育的经历,回顾了中国外语教育与辞典编纂的发展历程,感谢外语界众多前辈专家为中国外语教育做出的贡献,对北京外国语大学为外语学习者提供的培育与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将在辞典编纂事业上继续兢兢业业,以前辈专家为旗帜,为外语事业尽职尽责。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建平教研员
 
王建平教研员认为《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是一部讲述中国外语教育70年发展的专业书籍,能让每一位外语教研员和外语教师在了解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坚定步伐,继往开来。当下,基础外语教育已上升到基础教育学科育人的高度,思考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学习中打好基础、打好什么样的基础,是基础外语教育教研员及外语教师的责任;如何借助丰富的外部资源与力量提升专业能力,创新教学实践,是基础阶段外语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外语教研室主任 蒋京丽教研员
 
蒋京丽教研员表示《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一书让她真正感受到教师身上肩负的使命,作为一线教师,需要了解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历史,学习和传承先辈们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需要转变角色,将自己视为教育者,在今后工作中将精神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为我国外语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本书主编之一 曾天山教授
 
曾天山教授指出,本书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的献礼,从历史见证者、亲历者、研究者、受益者的角度呈现了一幅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历史画卷,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外语教育的历史发展、长远大计与价值所在。

曾教授回顾了外语教育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及其为国家发展贡献的力量,指出历史的发展证明国家开放才能发展壮大,而开放的前提是对外联络,交流互鉴。从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外语和外语教育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强则外语强,外语强则中国强。同时曾教授也指出了中国外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几点变化:1)从学科发展为教育;2)从专业发展向复合;3)从工具到文化;4)从个人素质到国家能力;5)从国民素养到国家形象;6)从事业到产业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本书主编之一 王定华教授

王定华教授表示,在迎来新中国成立 70 年之际,论坛的举办正当其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外语教育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做出了突出贡献。在 70 年的伟大进程中,北外人也为中国改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北外人为此深感自豪。王书记表示,当下北外正值很好的发展时期,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王书记强调,70年峥嵘岁月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的开始,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北外和全体外语教育同仁必须立足新时代,担负新使命,发出最强音。

 

论坛最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王芳进行总结。王书记首先对《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两位主编王定华教授、曾天山所长,以及包括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同仁、外交及文化界人士等在内的所有作者和编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不辞辛苦,共同描绘了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的宏伟画卷,准确全面地展示了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的丰硕成果,令新一代外语人充分感受到前人砥砺奋进的历史进程,认识到自己在新时代担负的新使命。同时,她也感谢与会领导和嘉宾分享外语教育改革发展故事,总结宝贵经验,提出重要建议,令外语教育人备受鼓舞,为中国外语教育指明方向。

2019 年是外研社成立 40 周年,也是改革开放 41 周年,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一路走来,外研社在外语教育专家的肯定和鼓励下坚守初心,为中国外语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未来外研社也将始终牢记国家的进步与开放是外研社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是外研社发展的根本源泉,继续与全国外语教育工作者一道,坚守初心,担当重任,为中国外语教育发展贡献外研力量。

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高端论坛暨《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新书发布会在与会嘉宾的智慧之声中圆满落下帷幕。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刻,本次论坛回顾中国外语教育风雨兼程、成果丰硕之来路,坚守为国为民之心,展望充满挑战、责任重大之前程,坚定砥砺奋进之志,为国家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引领航向,推动中国特色外语教育向更加繁荣的明天奋进。

 

 

本书回眸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串联70年来外语教育的重要事件,梳理70年来外语教育的成长脉络,描摹了一幅波澜壮阔、生动鲜活的新中国外语教育画卷。在系统梳理、探究史实的同时,本书精心遴选了数十位新中国外语教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引领者,从他们的多维视角,以历史为纲,以外语为旨,或口述或转述积累多年的外语学习经验,或阐述或总结毕生治学方法,或言传或身教人生处世哲学,经纬交织,娓娓而谈,将新中国70年的外语教育史变得鲜活而生动,可触且可感。

扫码购买图书

 

 

本书回眸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串联70年来外语教育的重要事件,梳理70年来外语教育的成长脉络,描摹了一幅波澜壮阔、生动鲜活的新中国外语教育画卷。在系统梳理、探究史实的同时,本书精心遴选了数十位新中国外语教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引领者,从他们的多维视角,以历史为纲,以外语为旨,或口述或转述积累多年的外语学习经验,或阐述或总结毕生治学方法,或言传或身教人生处世哲学,经纬交织,娓娓而谈,将新中国70年的外语教育史变得鲜活而生动,可触且可感。